关键字

关键字

研学游 让青少年徜徉在活起来的古籍里

    发布于:2019-09-11 11:52:52  浏览量: 3499  来源: 未知

00168.jpg

  高二学生孔欣悦就读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她很喜欢当地新开的孔子博物馆。在参观了一次孔子博物馆后,便关注了博物馆的公众号。8月3日,孔欣悦看到孔子博物馆推送了一条关于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的消息,活动要求参加者年龄在9~12岁,今年已经17岁的孔欣悦超龄了,但她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居然成功了。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配合8月6日孔子博物馆的中华传统晒书大会(以下简称“晒书大会”)启动仪式而举办,孔欣悦跟着老师亲手制作书简,还参观了馆内古籍藏品,了解文字从甲骨文开始的演变过程。

  孔欣悦说,制作书简的过程很有趣,后来参观时讲的内容要比历史课本上讲得丰富具体。山东高中阶段采取“3+X”的教育模式,3是指语文、外语、数学,X则是在地理、历史、政治、化学、生物和物理中选3门,孔欣悦计划大学学医,所以“X”中选了化学和生物,但是她喜欢传统文化,所以还选择了历史。她希望以后可以去一所南方的大学读书,再学习一下茶道、古琴、刺绣。

  8月6日,晒书大会如期举行,孔子博物馆晒出了许多珍贵古籍、拓片、档案等,有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桃花扇传奇》、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清康熙二十八年《幸鲁盛典四十卷》、代表优渥恩例的《历代衍圣公及其族人领受朝廷赏赉档册》等。

  孔欣悦当天穿了一件中式青色棉麻短袖,上面有3粒中式盘扣,绣着梅花,还搭配了一条白色长裙。孔欣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她喜欢汉服,计划高中毕业时要穿汉服拍纪念照。

  晒书大会上,孔欣悦听了关于民国时期孔氏族谱的内容讲解。她想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后上大学时和别人介绍自己是曲阜人时,能说出更多诞生于曲阜的文化。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多年从事古籍收藏的业内人士韦力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关键是要他们看到传统文化的内容,知道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种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的一种,并不是和西方文明对立的,现在的孩子们知识体系比上几代人好多了,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不用告诉他们哪个好哪个不好,要让他们客观地看到这些,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才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选择。

  此次晒书大会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孔子博物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晒书大会,一方面是取古人有晒书传统之意,另外也是取“晒”的分享之意,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全国各地的古籍收藏单位、人文学者、保护专家、非遗传承人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魂器”

  韦力说,书籍是人类思想体系的结晶,对于书的爱是爱文化的集中体现,当然爱器物也可以,比如爱陶瓷、爱玉器,这些都可以有美的享受,但是这种享受最终还是要用字句来体现。

  在谈到古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时,张志清举了《哈利·波特》里的一个例子,伏地魔法力高强,难以战胜,哈利·波特最后通过破坏他的“魂器”才最终战胜了他。张志清觉得一本本古籍就是中华文明的“魂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历史上,人的所有精神内涵都进入了古籍,现在‘非遗’很热,但其实都在书里,一部《天工开物》就是明代非遗的集大成之书。”

  但是因为古籍是繁体字、竖排版、文言文还没有标点,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困难,更别说是对青少年群体。

  如何让青少年能体会到古籍的魅力呢?张志清认为,应该先让孩子们读一些整理后的古籍内容,其实现在中小学课本中都有,比如《荀子》的《劝学篇》,让孩子们背诵后,可以再看一下古籍中的原文,以宋刻本的《劝学篇》为例,“里面的字体非常大、非常漂亮,都是雕刻版的。”

  这次晒书大会,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杜希林晒出了《聊斋志异》(清代蒲松龄手稿本)。张志清说,如果孩子们学完了课本中的《聊斋志异》,再看到这样的手稿本,会感到非常亲切,甚至内心很激动。

  张志清认为,通过这样的晒书大会,让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各个图书馆把自己珍藏的古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体会古籍的魅力,是各家图书馆的责任。

  读懂古籍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张志清坦言,把图书馆珍贵的古籍拿出来晒是有一定的风险的,“按行家来说,一部古籍被翻开就会损寿60年,因为它要受到光照、有害气体、温湿度各方面的影响。”

  那为什么还要举办晒书大会,让这些古籍走近民众呢?张志清认为读古籍是国家文化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如果现代人都读不懂古籍的话,该怎么保证没有断层地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

  张志清举例说,以韩文为例,过去韩文是用汉字的,然后在汉字的边上注一些音标,后来这些汉字被“舍弃”,而音标逐步演化成现在的韩国正规文字,汉字慢慢淡出韩国文化系统,导致韩国祖先写的内容现在的韩国人大部分无法读懂。因此,很多韩国有识之士认为韩国出现了文化断裂。

  中国的古籍,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繁体字变成简化字,竖排变成了横排,没标点变成了有标点,这些变化让古籍对大部分人来说有些晦涩难懂。

  韦力也坦言,我们的文化断层是现实存在的,从上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断了两代人,所以亟须补上,一个民族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根。

  在研学游中传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张志清表示,相对于鲜活生动的文物,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其实是比较有难度的。为了让古籍可以在青少年群体中“活起来”,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市教委合作开展研学游,老师带着很多学生到国家图书馆进行互动。

  “我们现在这个展览也不光是简简单单地把一本书陈列在那里,还要不断给大家揭示性互动,通过游戏、节目来达到沉浸式的展览效果。总之,要通过各种办法让大家喜欢,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到图书馆、博物馆,进而掌握知识。”

  张志清说,2007年前后办古籍展览,大多数来的人还问什么叫宋刻本、什么叫原刻本,现在这些已经不是问题了,很多问题都非常深入,有时甚至都答不上来。“就这么潜移默化10年,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不在其中是体会不到的。我觉得这是因为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孩子接触古籍的机会在变多,他们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

  张志清认为,旅游是了解文化很好的方式。目前国家图书馆在牵头筹划,通过和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等各地古老书院的结合,做一些新的书院,冠以古老的名字,然后让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来到这些书院游玩、体验、学习。

  据了解,孔子博物馆今年5月10日才开始试运行。副馆长杨金泉表示,孔子博物馆建馆的定位就是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宣传、教育、展示的平台。杨金泉介绍说,从5月10日到8月6日,参观人次将近20万人,其中约有一半以上是青少年。


来源:人民网

责编:松涛

0018.jpg